當傳統小麥遇上現代機械化收割!
眼下,我國夏收已經拉開了序幕。作為夏糧最早成熟的麥區,西南麥區冬小麥面積1500萬畝左右、占全國小麥產量的4.5%,目前收獲已過三成。在全國多地,大量農機在田間穿梭忙碌,助力農業生產降本增效。
在四川梓潼,24.68萬畝小麥日前喜獲豐收。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及時收割入庫,當地組織1000余臺聯合收割機全力搶收成熟小麥。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麥浪中來回穿梭,機器過后留下一排排整齊的麥茬,切割、剝殼、脫粒在農機駕駛員的操作下一氣呵成。同時秸稈就地粉碎還田,為后續種植2.03萬畝大豆,26萬畝玉米打好基礎。
小麥用上現代機械化收割的還有貴州貞豐。在雙峰街道的新寨村,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連片的小麥地里來回穿梭,忙碌收割小麥。采用機械化收割,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為后續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
機械化農業對小麥生產有哪些影響?
1.增加了土地適耕期,促進小麥更好的生長
在機械化環境中,借助機器高效完成小麥的播種工作,使得其生長期加長,也就是說機械化技術的實踐應用,促進土地適耕期增加,小麥有了較長的生長時間則會更好更快的發展,無疑對小麥的豐收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農業經濟效益產生直接的影響。
2.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在小麥生產的全生命周期中全過程采用機械化生產方式,在促進整個農業經濟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土壤原有的物理狀態有效改善,為農民也增加了收入。機械與新興技術的有機融合,將傳統小麥種植模式突破,小麥種植的全過程基本上依靠機械來完成,使得培育、灌溉的成本有效控制,人力資源消費減少。在選種、育種上高效的機械技術選育的種子既符合標準,而且更加精良,這是小麥產量與質量得以保證的關鍵所在,也是獲取更大經濟效益的基礎條件[3]。機械替代了人工,在人力資源上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釋放出的生產力可以投入到農村第三產業的生產中發揮價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播種、施肥、收獲等方面縮短了勞作時間,降低失誤發生的頻率,小麥種植的風險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