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春天泡腳,升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濕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濡;冬天泡腳,丹田溫灼。所以,一年四季,不少注重養生保健的人都喜歡泡腳,有人只是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泡腳,也有人喜歡買些網紅產品,或根據網紅泡腳方買好多味中藥材來自己搭配著用。
對此,廣醫二院番禺院區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鄭艷華認為,單是用熱水泡腳,就能起到加速血液循環、通氣血、放松助眠的保健作用。但用藥材泡腳,看起來簡單其實有不少講究。
艾葉、生姜、花椒、當歸 加多一味泡腳助保健
鄭艷華解釋說,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輔助治療疾病所用的泡腳方比一般藥材的味數會多一些,最好請醫生開方,不建議盲目跟風購買網紅產品。而普通人日常保健用的泡腳方最好簡單一些,她認為一般來說在泡腳水中加一兩味就可以了,比如——
1.艾葉
艾葉特別適合一些手腳易冷,整晚腳冷難眠的陽虛人群。可取干艾葉30~50克(根據水的多少自定,沒有嚴格標準),先用水煮開后加涼水或待降低溫度后泡腳,也可以用部分熱水浸泡艾葉20分鐘后再加水泡腳。鄭艷華提醒,容易上火的人或用艾葉泡完腳易咽痛口干的人不要天天用艾葉泡腳,一周兩次左右就好。
2.生姜
生姜可內服也可外用。如果遇到外感風寒,怕冷怕風,周身肌肉酸痛,可取一大塊生姜,用刀拍扁或切片,再加一勺鹽煮開后泡腳。一般泡個2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即可。鄭艷華提醒,用生姜泡腳,應在沒有發高燒或不是困倦無比的狀態下才行。
3.花椒
很多人喜歡用花椒泡雞爪、鴨爪等,其實它也是泡腳的好藥材。花椒泡腳可以驅濕散寒、溫中止痛。比如,在受涼后感覺肚子脹氣或是腹痛腹瀉時,可以用一小撮花椒煮水泡腳幫助去除體內寒氣,止痛止瀉。
4.當歸或紅花
這兩味藥材都具有活血的功效,泡腳時先取15~20克,用砂鍋煎煮,然后將煎好的濃縮液去渣,倒進泡腳桶里再加適量熱水,關節痛癥、痛經的人群可試試。
泡腳應有“度” 把握時間和溫度
1.時間:很多人喜歡晚上泡腳,鄭艷華建議晚飯后最好休息個把小時再泡腳,晚上7~9時或睡前兩小時為宜。另外,泡腳時間并非越長越好,一般來說泡20~25分鐘就可以了,或者當泡到后背感覺有點微潮,或者額頭微微有點汗就可以了。
2.溫度:泡腳水的溫度以40℃~45℃為宜,腳上繭較多的人水溫可適當高一點點,而皮膚嫩的孩子水溫則要低一點。泡腳最好用桶,水面高度至少要達到小腿的1/3處。泡的過程中可用毛巾覆蓋膝部和桶面,既達到保持水溫的目的,又能為膝關節保暖。
3.很多人喜歡邊泡腳邊看書或電視,感覺十分愜意,但實際上也不是個好習慣。因為看書或者看電視時會分散注意力,可能導致對溫度感知差,水溫太高或者太低、泡得太久了,都未能及時覺察到,一定要避免因此出現燙傷或著涼。另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應該注意,如果泡腳時感到胸悶、頭暈,應立即停止泡腳。
這幾類人不太適合泡腳保健
鄭艷華提醒,泡腳雖有種種好處,但也不是人人皆宜,不要過于夸大其作用,以下這些人不太適合泡腳:
1.有靜脈曲張和靜脈血栓者:泡腳對于靜脈曲張和靜脈血栓的病人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泡腳時,下肢動脈擴張,更多動脈血液進入下肢,然而靜脈的回流能力并不會因此增加。所以,本來就回流不暢或阻塞的靜脈病患者,熱水泡腳會加重血液淤積。此外,熱水泡腳不當還可能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皮膚上的出血點,時間久了可形成色素沉著使小腿顏色變黑。如果靜脈血栓病人正在服用抗凝藥物,則出血情況會更嚴重。
2.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患者一旦存在神經病變,足部對痛覺、水溫的感覺反饋機制失靈,可能不斷加熱水,導致燙傷都渾然不覺。
3.在疾病發作期,比如高熱、患急性傳染病、痛風發作期,或是皮膚有破損、腳部有傷口時,也要暫停泡腳。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