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穩血壓,少心梗
在我國3.3億心血管病患者中,老人占比非常大,其最大風險因素就是高血壓。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發病率達 55%,80歲以上高血壓患病率接近90%。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許頂立表示,血管就像城市的管道,隨著時間推移,會變得僵硬、老化,因此年紀越大,人的血壓越高。從醫學上來看,65歲以上的老人患高血壓就被界定為老年高血壓,與中青年高血壓相比,有六大特點:以收縮壓增高為主、脈壓增大、血壓波動大、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常見血壓晝夜節律異常、并發癥多。老人的這些血壓特點都會加大心梗、腦卒中、動脈粥樣硬化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所以積極控制血壓非常重要。
許頂立建議,老人應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血糖水平,根據血壓晝夜節律,合理使用降壓藥,避免血壓波動過大。老年高血壓降壓目標值一般是15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可以耐受,最好降到140/90毫米以下。但若合并其他特殊疾病,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制訂降壓目標。特別是出現高血壓急癥時,不能一下降得太快。飲食上要少油少鹽,多吃蔬果。每周進行2~3次有氧運動,能強化心臟功能,減少血管栓塞。生活中要避免大喜大悲、熬夜、過勞等引起血壓異常的因素。室內外、晝夜溫差較大時,應減少外出,冬天外出時要戴帽子和圍巾。避免上半身突然大幅度扭轉、拉伸等動作,起床、如廁、從沙發上站起身時動作要慢?!?/p>
孩子:管住嘴,控血脂
過去,兒童心臟的傳統威脅是先天性心臟病,但隨著孕檢和優生優育的開展,兒童先心病患病率已不足1%。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馬為表示,近年來,兒童心臟健康的最大威脅就是慢性病,從學生體檢結果可以看出,血脂異常、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等危險因素排名靠前。
目前,我國肥胖兒童糖代謝異常發病率達28.26%,近三成患有高血壓,超過一半存在血脂異常。首都兒科研究所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市兒童青少年高膽固醇血癥檢出率為5%,較2004年增加了近3倍。近日,美國一項針對1.5萬名兒童的研究發現,壞膽固醇水平從3~10歲逐漸升高,10~15歲降低,然后再次升高達到成人水平。研究者提醒,雖然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群,但其發病早期的病理生理過程在兒童期已經開始。
馬為表示,如今很多孩子飲食習慣不良,愛吃高脂、高蛋白、偏甜的食物,不愛吃果蔬,再加上缺乏運動,小小年紀就可能被“三高”盯上。醫學上也有“3歲看老”的說法,從小血壓、血脂高的孩子,長大了也可能是“三高”患者,且病情更頑固和難治愈,還會引起臟器損傷,如心臟、腎臟等。所以,兒童護心必須從小抓起。家長應定期帶孩子體檢,3歲起開始測血壓,9~11歲起查血脂,肥胖兒童更要監測血脂異常?!?/p>
丈夫:要減壓,防猝死
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人,居全球之首。我國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而這當中18~39歲的人群猝死率達43%?!睹绹呐K病學會雜志》刊發的一項研究發現,45歲男性猝死的終身風險為10.9%,是女性的3.3倍。也就是說,45歲以上人群中,每9名男性中就有1人會發生猝死。
中年男性的心臟為何如此脆弱?馬為表示,男性會面臨較多不利心臟的風險因素。相比女性,他們攝入高脂食物更多,有吸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的比例更大。而且,男性作為家庭的頂梁柱,往往承受的壓力較大。巴黎薩克萊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聯合研究發現,男性工作時間越長,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越大。長期精神緊張會影響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增大心臟負荷、加速衰老。
調查顯示,我國成年男性具有理想心血管健康狀態的人很少。而且,很多中年男性即便明確診斷患上“三高”,也從不控制或無法堅持接受正規治療和定期隨訪,所以控制水平還不如老年人。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往往就是,疾病雖然沒有癥狀,但病情在持續進展,直至在某種情況下刺激心臟,導致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馬為提醒,猝死并非猝不及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可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也是預防猝死的不二法則。建議控制甜食,少吃含鹽多、腌制及煎炸食物,多吃蔬菜和粗糧,適量吃肉,不吃過冷的食物或飲料,以免發生冠脈痙攣;煙酒是心血管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要盡量遠離;中低強度運動對心血管保護的益處最強,慢跑、游泳、瑜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加班和熬夜已成為都市人的主旋律,年輕白領猝死事件層出不窮,過勞的背后極有可能是致命威脅,所以日常應勞逸結合,規律作息,保持心情舒暢;定期體檢,普通心電圖檢查即可發現潛在的“猝死信號”,特別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更應做好預防工作。▲
妻子:情緒好,不心碎
人們往往認為心臟病最愛欺負男性,可實際情況是,女性患心臟病的后果更嚴重。許頂立表示,男性心臟病患者的癥狀往往比較強烈,一經發病很快會被送往醫院急救。而女性患者癥狀更隱匿、不典型,不容易引起注意,因此耽誤了最佳搶救時間。瑞典一項研究表明,急性心梗更偏重女性,死亡率可達男性的2倍。
《循環》雜志最新報告顯示,近20年來,55歲以下女性心臟病發作率越來越高。另據調查顯示,31%的心臟病住院患者是年輕女性,明顯高于上世紀90年代末的21%。馬為表示,通常情況下,雌激素對女性是有保護作用的,這讓男女的心臟病發作在50歲前后有明顯差別,也就是男性主要在50歲前,女性則是在50歲后發病率升高。具體來說,這與女性絕經關系密切,雌激素可起到保護作用,使她們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性降低;50歲后進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這種保護作用明顯減弱,冠心病的發病率開始上升,甚至會趕上男性。再加上現代女性的生活角色有所改變,她們正在承受著比過去更大的壓力,特別是30~50歲的女性,通常要兼顧工作和家庭。而且,女性更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受到重大創傷的刺激,從而誘發心碎綜合征。負面情緒會使女性心臟病發病風險提高2倍。從臨床來看,女性在患上心血管病后,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因抑郁、焦慮等精神因素發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風險也遠高于男性。不少調查還顯示,與男性相比,女性服用降壓、降脂、抗血小板藥物的比例均略低,接受支架、搭橋等手術的比例也偏少。
許頂立提醒,絕經后的女性失去了“保護傘”,更要重視護心。做到均衡膳食,每周都運動,有不良情緒時,跟朋友家人聊一聊,能有效疏導壞心情,有心臟病家族史的女性,應定期到醫院檢查。▲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