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先生今年71歲,最近發現散步時右小腿總是隱隱作痛,走幾十米就要坐下來休息一會兒,以為是關節炎就沒當回事。慢慢地,他每次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甚至大腳趾開始變得青紫、潰爛。于是,家人帶謝先生到我院血管外科就診,經過體查和血管超聲檢查,診斷為右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也就是右下肢動脈血管堵了。
門診發現,不少老人會把關節炎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相混淆,實際區分二者并不難。先坐在椅子上,然后站起身往前走,如果可以利索地起身,說明下肢關節沒什么大問題;再往前走幾百米,如果覺得越走腿越沉,甚至有痛感,需要休息一下或踢踢腿緩解,就說明下肢動脈可能堵了。
臨床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由輕到重可分為4期。1期:可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如畏寒、發涼。2期:間歇性跛行,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特征性癥狀。3期:靜息痛,即休息時就存在肢端疼痛,平臥及夜間休息時容易發生。4期:肢體可出現潰瘍、壞疽。研究發現,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血液高凝狀態、血液黏稠性增高、高齡是誘發該病的高發因素。其中,吸煙和糖尿病是最大的危險因素,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發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險性更高。如果患者再有高脂血癥,全身多部位都會處于動脈粥樣硬化高風險之中。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高危人群可通過三種方法進行判斷。
摸。摸摸雙腳,是不是一側比另一側溫度低,再摸摸雙側腳上的脈搏(腳背和腳踝附近),是不是一側比另一側跳動得更微弱。
看。看看雙腳的皮膚顏色,是不是一側比另一側更蒼白。
查。四項專科檢查有助確診,一是血管彩超,可發現動脈硬化斑塊、管腔狹窄和閉塞等;二是踝肱指數(ABI),應用多普勒血流儀與壓力計,測算下肢踝部動脈收縮壓與上肢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三是CT血管成像(CTA),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首選檢查方法;四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這是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金標準”,可在造影的同時進行血管腔內治療,同期解決動脈病變。
要想防止下肢血管堵塞,一定要嚴格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癥、吸煙、肥胖等。若病情加重,可遵醫囑接受人工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行動脈搭橋術、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等治療。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身體中的血管是“一套系統”,當一個地方的血管出現硬化、狹窄或堵塞時,可能意味著其他部位的血管也不太好了,建議做一下全面的血管檢查,已經發生狹窄的血管要定期復查。▲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