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了嗎”“有生育打算嗎”“還想再生一個嗎”
以后招聘再遇到問你這樣的問題
請將下面這條消息給他們看:
九部門: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女職工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
22日,據人社部網站消息,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門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在招聘環節中:
● 不得限定性別(國家規定的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等情況除外)或性別優先;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拒絕錄用婦女
● 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
● 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
● 不得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
● 不得差別化地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這是一件好事
但微博上很多評論卻翻了車
歸根到底不過一個疑問:
真的有用嗎?
生不生孩子,關你什么事?
職場里有很多所謂的“鄙視鏈”。比如在網上很火的“十級學歷鄙視鏈”
前兩年一檔電視求職類節目里,大企業HR被問到“學歷到底多重要?”
“非985大學的簡歷丟在桌上(不帶走)”
視頻
太現實了。扎了很多人的心。這只是求職現實中的冰山一角。
在求職里遇到的各種顯性、隱性歧視實在太多了。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求職時經常遇到多種歧視。
調查中,受訪者表示求職時經常遇到學歷(70.9%)、專業(54.9%)、學校(54.1%)等方面的要求,其他還有:性別(47.0%)、戶口所在地(38.6%)、顏值(21.5%)、婚戀狀況(22.2%)和家庭背景(19.7%)等。
在女性這一塊,從校園到職場,
幾乎從未逃過歧視的“關照”。
“不只找工作,我現在所在學校的課題組就不招女生。”北京某高校學生王鵬(化名)說。中國人民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李奈(化名)說,她周圍的一些女同學去應聘時發現,有的企業還是更愿意要男生。
南報君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女大學生,剛畢業,22歲。她參加了一場應聘。簡歷、證書復印件、作品等等,公司還要求他們每個人提供一張生活照。
為什么要提供生活照?沒人知道,但是來參加面試的人都帶了。
她有點緊張。專業、背景、學歷……她和面試官聊得很順利,對方也頻頻點頭,不時和她就一些話題幽默地交換意見,她覺得可能有希望了。
“你結婚了嗎?”突然一句話,讓她幾乎猝不及防。
這是“我的一個朋友”的故事。
進入職場,有些人的情況也并沒有好到哪里去。經常成了“三不”女性:不敢請假、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
這種人生中最正常不過的一件事,為什么要那么難?
一位在廣州某科技公司就職的女性(已婚未育)朋友近日內部轉崗,她新的女上司(已婚育)對她說了這樣三段話。
“以前在外企篩選求職簡歷時,經常看到女性應聘者對子女情況作介紹。近兩年,在國內企業的應聘求職簡歷中,也開始出現這樣的介紹,言下之意很明白——倆孩子,肯定不會再生了。”法制日報采訪一位做了7年的HR,對方“會意”一笑。“我只能說,在二孩政策出臺后,我周圍親戚朋友的公司HR已經對公司領導層的精神心領神會,盡管公司領導層不會明說,但HR已經明白招聘標準:一般的未婚女性不招,一般的生育一個孩子的女性不招,已經生育二孩的女性可以考慮。”
HR還說,“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果女性有能力或者家庭背景、人脈資源都不錯,不管結婚與否、生孩子與否,公司都會錄用。我認識的企業高管在酒局上明說,流水線外的工作崗位,除非是能力特別出眾或者家里關系背景是公司需要的,一般女性不在考慮范圍內”。
被“標簽”的職場女性
關于女性與職場,有這么一個段子:
女性還沒生孩子,已經被打上“以后要請婚假和生兩個孩子產假的特大定時炸彈”的標簽;
生育一個孩子的女性,在職場會被貼上“這是個隨時生二孩定時炸彈”的標簽;
已經生完二孩的女性,職場上的標簽變成“沒有精力工作”。
但很多公司也表示有苦說不出。最明顯的就是用人成本。
“員工入職三天就宣布懷孕,孕期幾乎沒正常工作,產假結束后就遞了辭職信。”張先生遇到的這種事,每個雇主幾乎都考慮過。
孫小姐在招聘會上看到張先生公司招聘文員的信息,隨后來面試并順利通過。面試時,孫小姐強調自己剛從廣東來寧波,并沒有結婚,短期也不打算結婚,隨后跟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
可是,才入職三天,孫小姐就告訴主管自己懷孕了,要保胎休息。懷孕期間,因為種種原因,經常請假。而公司照樣給其發工資,繳納社保,并派人在其產后去探望。沒想到,產假一結束,孫小姐就打電話來說辭職不干了。
張先生說:“我們公司女員工多,各方面制度規范,對孕期女職工也是照顧有加。可是,像這樣‘隱孕’的員工真的挺讓我們受傷的。一年多時間里,她幾乎沒有為公司創造勞動價值,單位卻要照發工資、照交社保。”
“如果她事先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我們還好接受些。后來才知道,她是在知道自己懷孕的前提下才入職的,希望能在孕產期拿到工資并使社保不斷檔。”張先生郁悶地說,隱孕入職的人多了,會影響其他女性在就業時得到公平待遇。
從事人力工作超過3年的Abigail表示,如果遇到類似上文的情況,企業需要為她付出的成本是10個月的社保、公積金單位部分和3個月的病假工資,對于企業來說是非常不劃算的。
此外,女性還涉及更多的“性別標簽”。
為什么同等條件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選擇男生?半月談采訪在學校招生就業處擔任過學生助理的南昌大學畢業生楊華芳,對方表示曾在對接企業過程中詢問過,但得到了這樣的答案:“他給我舉了個例子,比如你派人去銀行提現一筆數額較大的款項,如果是女生還要擔心她的安全問題,再派一個男生去保護。”
“若了解到女性求職人員已婚未育,或已生育一孩,領導一般都跟我們說不招。”江西某民營企業一位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盡管企業業務主要是承接工程項目,但除工程施工以外的其他職位,領導也不想招收近期有生育計劃的女性。“以前,女性已婚已育的話,招聘時不會受性別影響,但現在就算是女性已經生育,企業也擔心她們生二孩。”
“其實由于刻板印象,也有很多女生自覺弱勢,因而對自己放松要求。”有人這樣表示。“現實中,既有用人單位對女性過度苛責,又有女性對工作不負責任,必須客觀地判斷,做出自己的選擇,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正當的權益。”
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女性整體收入低于男性22%,主要是由于進階管理層的不足。處在婚育階段,被動失去晉升這一客觀因素仍然是女性區別于男性在晉升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點擊看大圖)
盡管女性普遍感受到在晉升中存在性別歧視,且女性明顯是弱勢的一方,但是從女性當前所處的職位去分析她們對晉升性別歧視的認知,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所處職位越低的女性,越認可在晉升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此外,對于從事專業技術工種的女性來說,晉升的性別歧視現象最為嚴重。反之,職位越高,女性認為晉升的性別歧視現象越不存在。
保障“她”不要保護“她”
一篇報道稱,中國女性對GDP的貢獻率約為41%,超過世界其他大多數地區,包括北美。在生產方面,她們代表著中國最優秀的腦力之一,也推動著這個國家實現新的增長。
在這兩天發布的這份《通知》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對于改善就業歧視、性別歧視的政策正在如何一步步落到細節和執行上。
在執行上,《通知》要求:
建立聯合約談機制,根據舉報投訴,對涉嫌就業性別歧視的用人單位開展聯合約談,對拒不接受約談或約談后拒不改正的,依法查處,并通過媒體向社會曝光。
健全司法救濟機制,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婦女就業性別歧視相關起訴,設置平等就業權糾紛案由,司法部門積極為符合條件的婦女提供司法救濟和法律援助。
強化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對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布含有性別歧視內容招聘信息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給予責令改正、罰款、吊銷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等處罰,并將有關情況納入人力資源市場誠信記錄,依法實施失信懲戒。
此外,《通知》還要求大力支持婦女就業。要加強對婦女就業的培訓服務,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加強中小學課后服務,完善落實生育保險制度,為婦女就業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要加強監察執法,依法懲處侵害女職工孕期、產期、哺乳期特殊勞動保護權益行為。對婦女與用人單位間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申請仲裁的,要依法及時快速處理。同時,大力開展宣傳引導,逐步消除性別偏見,引導全社會尊重愛護婦女,引導用人單位知法守法依法招用婦女從事各類工作,引導婦女合法理性保障自身權益。
國家政策層面的引導是一部分。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企業和員工的互相理解。
女性生育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事嗎?
2019年1月3日,中國社科院人口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以下簡稱報告)指出,長期的低生育率會導致高度老齡化和人口衰退,從而給社會經濟帶來多重挑戰,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即將到來。
上述報告稱,如果中國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一個婦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數量)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中國的人口負增長已經勢不可擋,從現在開始亟須開展研究和進行政策儲備。”
在對待女性就業上,有專家認為,企業應該增強社會責任,雖然可能會增加一些成本,此外,應進一步完善婦女生育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讓守法企業承擔過大的壓力。比如說可以推進用人單位繳納生育保險,這樣女性在生育時可以通過生育保險來支付部分產假工資,減輕用人單位負擔。
對于女職工達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單位,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例如在政府采購中給予加分或在稅收上進行減免,鼓勵更多的用人單位維護就業公平。此外,在進行良好引導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大監督力度。
而對于個人而言,誠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帶孕求職”,是不是也應該理解用人單位的難處,及時和用人單位做好溝通,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不要看輕了自己。
學歷、性別、顏值、背景,
人生輸贏在起跑線上也許有別,
但決定能跑多遠的是你自己。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