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顯卡價格大跌引發市場關注,北京商報記者也走訪中關村相關賣場,發現顯卡價格基本“腰斬”,高端顯卡跌幅數千元,挖礦泡沫破裂是此次降價主因。此外,隨著二手“礦卡”的流出,買家方面也在持觀望態度,業內專家認為,雖然礦主離場、上游擴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價格,但長期來看,比特幣升值趨勢難斷,再次“殃及池魚”仍有可能。
過往云煙的價格起落
在中關村海龍、鼎好等電子商城,不少攤位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獨立顯卡價格相比去年接近“腰斬”。
2021年,比特幣價格飆升催化了“挖礦”的熱情,也使得獨立顯卡供不應求,2021年初,比特幣一度突破40000美元的高位,無數“礦主”前赴后繼購入顯卡,以求提高算力,夢想在這條從算法到財富的賽道上快人一步,捷足先登。
在鼎好電子商城,一名攤位負責人告訴記者,3060、3050系顯卡價格相比去年跌了一半,去年,搭載3060芯片的顯卡動輒要6000-7000元,如今報價略超3000元,3050顯卡約在2700元左右。北京商報記者走訪數家店鋪發現,同款商品價格大體一致,報價上下浮動也就300元左右。
據悉,獨立顯卡是獨立于電腦的硬件,由于其外形特點也被人們稱“刀卡”,其核心是顯示芯片,此外還有外接接口、橋接接口、風扇等零部件。所謂3050、3060序列,指的就是由英偉達NVIDIA生產的芯片,市場上俗稱“N卡”,此外還有AMD出品的“A卡”。而零部件及組裝方式的不同,區分出了不同顯卡品牌,目前北京市場上有華碩、技嘉、七彩虹等主要品牌。
位于鼎好三層的一攤位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品牌不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芯片才是關鍵,好的芯片才能提供更強算力,所以去年挖礦活動瘋狂時,越是高檔芯片價格越驚人,例如搭載3060Ti芯片的顯卡,去年突破15000元,甚至逼近20000元。即便如此,買家往往還是拿不到貨。如今上述顯卡報價約4700元。
另外一家顯卡賣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顯卡從廠家出貨后,經過區域代理分銷,各個攤位拿到貨后才賣給消費者,去年顯卡緊缺,主要因為不少礦主從工廠直接把貨提走了,“別說我們,連代理手里也沒有幾片,我們進貨也是加價購買,加一點利潤就出了”。
真假難辨的二手礦卡
值得注意的是,顯卡價格暴跌似乎并未點燃購買欲望,經歷了一輪挖礦熱潮洗禮,消費者對市面上顯卡的品質也產生懷疑,害怕買到使用過的二手“礦卡”。
海龍的一位攤位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挖礦活動如今已經冷清,隨著泡沫破裂,不少礦主也不再囤積顯卡挖礦,此前一擁而上的礦主亟須出售囤積的顯卡“回血”,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二手礦卡,并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要買新的和二手的這里都有,價格相差約500元。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經營者們說法不一,有些稱手里有二手礦卡,有些則表示沒有,并堅稱,目前中關村一帶市場基本不存在二手礦卡,似乎對二手礦卡一詞頗為忌諱。
在業內觀點看來,顯卡也有使用壽命,一般廠商給出的參考質保是3-5年,如果正常使用的話,維持性能的時間一般會更長。然而挖礦者手中的顯卡大多24小時無休運轉,半年透支完五年的壽命并不稀奇。
鼎好的一位顯卡買家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新舊顯卡在外觀上很難分辨,使用洗板水清洗一下,換上新的熱管、風扇完全能夠魚目混珠。有些挖礦者甚至買到顯卡后第一時間拆卸熱管、風扇,使用水冷系統冷卻,用夠了再把原裝風扇安裝好,外觀上一模一樣,而其中芯片已經歷不可逆轉的損害。
難以預測的顯卡走勢
在走訪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不少銷售廠家均表示,如今顯卡價格基本見底了,不會再降了,有些則稱“現在是購買顯卡最好的時候”。但業內專家則有不一樣的看法。
產業觀察家董敏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比特幣泡沫破滅只是暫時性的,未來具備上漲的基礎,而顯卡受此影響再次走俏也并非沒有可能。他認為,“比特幣的價格接下來將是一個緩慢波動的趨勢,到2024年之后,預計還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隨著大數據和物聯網的發展,比特幣的核心技術,即區塊鏈進行分布式存儲數據將是一個定勢。另外,全球局部戰爭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刺激部分國家放水發法幣,比特幣作為全球比較保密性的安全資產還存在機會”。
近日,有報道指出,臺積電預計會在2022年三季度,將N5制程節點的晶圓產量由目前的每月12萬片,增加到每月15萬片,以滿足未來AMD、英偉達和聯發科等公司的訂單需求。
針對生產層面,董敏稱:“顯卡成本隨著GPU等芯片的供應緩解、成本降低而下降。顯卡廠商也在改善供貨產能和發布新品,供需關系在此消彼長。之后在可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顯卡價格仍將處在下降通道中。”
時至今日,顯卡恢復理性了嗎?一位經營者拒絕預測顯卡價格走勢,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連續好幾年一卡難求的局面,到如今一夜數千元的跌幅,就如同一場大戲。“價格這不好說,已經不正常了,太瘋狂了。”他笑著說。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