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未成年打賞可退還的消息引發人們的熱切討論,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引發的糾紛,多年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那么未成年打賞可退還有什么法律依據?直播打賞的限制有哪些?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相關消息。
2021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通過相關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例,對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問題,給出了權威解答:“未成年人在網絡進行游戲或者進行打賞時,在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認的情況下,其行為應當是無效的”。
小編注意到,最高法民一庭庭長、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鄭學林通過新聞發布會給出的權威解答,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用已經生效的判決給予佐證。據稱,這一典型案例為,“涉案的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用于生意資金流轉的銀行卡,多次向某科技公司賬戶轉賬用于打賞直播平臺主播,打賞金額高達近160萬元。該案經過人民法院多次辯法析理的調解工作,最終雙方庭外和解,該公司自愿返還近160萬元打賞款項”。
也就是說,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鄭學林公開的案例,讓各地在涉及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問題時,有了成功案例可以借鑒,各地法院在處理同類案件時,完全可以照做,而無需在適用法律法規,或者庭審過程雙方辯論等方面各執一詞,因而為各地出現的同類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問題的解決,給出了遵循。
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鄭學林明確,“司法實踐中涉及到的網絡打賞、網絡游戲的糾紛,多數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也就是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而“這些人在網絡進行游戲或者進行打賞時,有的幾千、幾萬”“顯然與其年齡和智力水平不相適應”。因而,“在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認的情況下,其行為應當是無效的”。
最高法民一庭庭長鄭學林在新聞發布會上如此表示,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對未成年人參與網絡付費游戲和網絡打賞糾紛提供的規則指引,也就是說,有相當的法律依據。據報道?!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明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游戲或者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小編認為,盡管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網絡打賞作出了明確規定,且有典型案例做指引,家長遇到未成年人網絡打賞時,可以依法追回自己的損失。但作為事情的另一方——網絡游戲公司,根據法律法規,他們也應該依法而為,應該履行不讓未成年人參與網絡游戲的職責。也就是說,只要網絡游戲公司依法履行了自己職責,不是為了多賺錢而默認或者明知對方是未成年人,還想方設法誘導未承認打賞,那未成年人網絡打賞糾紛恐怕就很難發生。所以,要想讓未成年人網絡打賞糾紛不再發生,網絡游戲公司切實自律非常重要。
未成年打賞可退還的消息了解之后,那么直播打賞的限制有哪些?
1、對于電商直播者需要繳納相應保證金。像阿里平臺為保護直播電商消費者的權益,要求相關商家在入駐前需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以便在交易中有擔保保障,還有就是對于電商直播,平臺會把直播回放保存三年,為方便后續有消費者維權可以有相關視頻證據。
2、相關部門公開了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其中有在直播帶貨過程中,需要展示商品/服務實際經營主體以及售后服務信息,對直播帶貨中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懲處。
違法違規行為像在直播中“刷單炒信”、直播主播對消費者有欺騙和誤導行為、直播中出售假冒偽類產品、主播發布虛假非法廣告,以及直播營銷中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等。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