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滬七條新政的持續發力,以及新一輪增量政策的推出,上海樓市持續活躍。
據網上房地產數據,上周末(11月23日、24日)上海二手房(含商業)單日成交量均再次破千,其中11月23日單日成交1224套,成功刷新11月二手房單日成交最高紀錄。
據安居客上海監測數據,截至11月23日,11月上海二手房累計成交已突破20000套,成為今年繼3月、6月、7月、10月后,第5個同時也是突破20000套最快的月份。
截至11月24日,11月上海二手房已累計成交21446套。同時,11月以來8個周末日的成交數據無一例外地超過了1000套,日均成交達1119套。
成交活躍背后,業內認為,一方面是滬七條新政持續發力,源源不斷地為市場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新一輪增量政策正在不間斷地推出,對穩定及助推樓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今年9月29日晚間,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等六部門在“527新政”的基礎上再度出臺重磅樓市政策,上海在調整住房限購政策的同時,優化信貸政策、調整住房稅收政策等7項內容,業內稱之為“滬七條”。其中包括非滬籍居民購買外環外住房社保或個稅年限“3改1”;三年居住證加社保可享滬籍居民家庭購房政策;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則實施更加差異化的購房政策,在執行現有住房限購政策的基礎上,可在新片區增購1套住房。此外,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20%,增值稅征免年限“5改2”。
隨后的11月18日,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取消普通住房標準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標準,并明確取消標準后相關個人住房交易稅收事項,契稅、增值稅以及個稅均迎來全面下降。
據滬上塘橋板塊一經紀人反饋,“稅費政策對二手房市場的影響最直接。11月已經開了兩單,客戶都是最近政策出臺后下手的。”據其介紹,滬七條疊加稅費新政,11月市場熱度延續。其成交的兩單房源中,一位為置換客戶,一位為直接購買,成交總價均在1000萬元上下。
上海徐匯區一中介門店店長表示,“11月以來,門店已成交7單,是比較可觀的數字,成交量穩定在一定的高度。”據其介紹,稅費政策的調整直接利好改善型群體。“近期,大標成交比較可觀,很多房子的稅費降了很多,改善型客戶的主動性也比之前好,會主動問有沒有性價比高的房源。舉例來說,原來周帶看18個客戶,上千萬的可能不到5個;現在周帶看15個,差不多7個左右都是意向千萬的。”
從單周數據來看,據上海鏈家數據,上周,上海二手房成交套數相比去年11月份第三周,同比增長106%,帶看同比增長43%,在多重利好政策的作用下,11月份市場依然延續了10月份的活躍度。
新房市場中,豪宅項目依舊受追捧。10月27日,位于上海黃浦區核心區域的外灘壹號院二期三批次開盤,158套房源當日售罄,實現58.82億元的銷售額。位于上海靜安內環內高端住宅項目萬科中興傲舍二期于11月24日開盤,開盤當日成交68套,銷售金額約18.2億元。
從整體看,新房市場分化仍存。澎湃新聞從上海鏈家方面了解到,11月以來(截至11月25日),部分熱門的剛需及改善項目的帶看較為活躍,其中華發觀瀾半島項目通過鏈家產生的帶看量超過800組;此外,招商時代樂章的帶看量為685組,華發海上都薈、保利·光合躍城等項目的帶看量也超過600組。從認購套數而言,位于寶山顧村的招商時代樂章通過鏈家帶看實現認購46套;位于松江泗涇的招商時代潮派以及松江洞涇的華發海上都薈的認購也超40套。此外,中國鐵建花語前灣、大華星曜、保利·光合躍城、深安上居、中國鐵建萬科朗拾花語、華發觀瀾半島、招商象嶼星耀翠灣等項目通過鏈家實現的認購量也較靠前。
另據58愛房新房代理相關人員介紹,滬七條政策出臺以來,市場熱度較高,特別是10月份,釋放了一大波購買需求,不少客戶選擇入市。11月,其所代理的新房項目熱度總體稍有回落,但整體仍在高位。據其介紹,11月以來(截至11月25日),臨港片區多個新房項目成交可觀。其中,上實望海來訪353組認購35組;上實聽海來訪279組認購23組;此外,雅戈爾星海云境項目的來訪量也超過200組。
從網簽數據來看,截至11月24日,上海11月一手房(含商業)共網簽11911套。
業內認為,疊加一系列利好的購房政策和環境,包括購房門檻低、首付比例低、房貸利率低、稅費成本低等,預計政策效應將持續釋放。
安居客上海方面預測,11月的二手房總成交量將有望超越6月的26374套,從而創造出上海二手房全年成交量新的紀錄,并將在多方面產生深遠意義。整體來看,購房者踴躍入市,既彰顯出剛需與改善型被壓抑的購房需求在新政針對性刺激下的強勁釋放,又凸顯市場信心大幅提升。同時,也有力驗證了滬七條新政及系列政策促進交易的有效性,特別是各項政策協同配合產生的強大威力,為后續市場的持續改善提供了政策樣本。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