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村是千年古村落,擁有“世界絲綢之源”和“世界鄉村旅游小鎮”兩張金名片。從前,該村文化資源豐富,但文化品牌不強。
潞村風景一角。吳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如何讓鄉村旅游帶來的人流量變為經濟流量?解碼在地文化基因,是潞村找到的新路子。
“我們利用地勢環境與歷史文化資源,從研學小切口出發,推動研學產品科學化、市場化、國際化,打造‘江南文化探源’研學旅行產業試驗區。”該村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運用古村、絲綢、蠶桑、秀水等優質文化資源,僅2023年,村里就到訪研學師生2萬余名,直接經濟效益超600萬元(人民幣,下同)。
挖掘精準定位、打造鄉村品牌——潞村的蝶變,是吳興區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2023年10月,當地入選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一年來,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皆化身發展“加速器”,推動鄉村向新而行。
風從太湖吹來,白蝦、銀魚在水面跳動,岸邊谷穗、秸稈匯成金色的海洋。
太湖南岸,一條條人工開挖的小河道整齊地通向湖中,獨稱為溇港,賦予沿湖村莊濃厚的農耕色彩。
俯瞰太湖溇港。吳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溇港圩田農業系統保存最完善的地區,吳興如何盤活農業遺產,將其轉化為鄉村發展富礦?
按照地理特征及歷史淵源,當地將太湖溇港縣域風貌樣板區分為北部水鄉田園風貌區、中部傳統民居風貌區、南部溇港農耕風貌區;打破沿線村莊邊界,推出“濱湖六村”,以太湖溇港景區公司為鄉村運營抓手,招引26個農文旅項目落地。
眼下,在“濱湖六村”品太湖大閘蟹,于河湖交錯、桑園稻田遍地的秋景中感受鄉野魅力,到溇港暖村小住、尋覓慢生活,已串起一條遠近聞名的農耕文化觀光線。
青山拱圍,白鷺伴飛。吳興區妙西鎮龍山村地處西塞山旅游度假區,“90后”汪穎是土生土長本村人,五年前放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將自家農房改造成“妙溪民宿”。
“回鄉創業并非一時沖動,是我深思熟慮后的決定。”汪穎回憶道,幾年前,村里的礦山關停、茶園復綠,優質項目相繼落地,看著家鄉越來越好,她便萌生了投身鄉村建設的想法。
龍山村的民宿集群。吳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閑暇時,汪穎當起了鄉村“體驗官”,探索山間騎行道,去茶山野餐,打卡長頸鹿公園……“做民宿不只是提供床位,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2023年,“妙溪民宿”二期開放營業,村集體通過土地入股,預計每年可獲分紅8萬余元。以其為核心,該村聚集起特色民宿集群,逐步形成融合旅游觀光、休閑養生的旅游產業鏈,奔向物質精神共富路。
如今,青創客帶來的新業態,直接為龍山村村民提供固定崗位50余個,吸納靈活就業3000余人次,有效破解了鄉村“有資源缺文化”“有文化缺產業”“有產業缺運營”等問題。(完)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