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电影_青青操久久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_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探尋武漢“科創底色”的源頭
2024-11-06 14:08:46 來源:新京報 編輯:

武漢的“科創底色”從何而來?

大尺寸鈮酸鋰晶圓成功下線、無人駕駛車完成“長江第一跨”、超細玄武巖纖維國旗現身月球背面、無人機巡飛參與城市治理……“九省通衢”的武漢,今年以來在科技創新方面碩果累累。

作為我國中部地區唯一超大城市,武漢的“科創底色”從何而來?

從“光芯屏端網”到無人機無人車 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10月初,武漢網球公開賽的進行如火如荼,當民眾們爭相涌入賽場欣賞鄭欽文等運動員的精彩表現時,在不被人注意的賽場上空,其實還有無人機正在默默的守護著賽事的安全進行。

“我們依托于部署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周邊的10套無人機自動機庫,和3組機動人員,積極配合城管、交管等部門,為賽事做了全方位的保障:一方面通過無人機對賽事場館周邊及街道的市容市貌、空氣質量等進行監測,確保賽事期間城市環境的整潔有序;另一方面,針對周邊重點路段、檢票口等車流人流量大的區域,進行實時監測和喊話,做好交通疏導和人群分流。升級觀眾的觀賽體驗,為賽事安全順利舉辦全程護航。”普宙科技項目總監常雷說。

在武漢,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實際應用讓人們直觀感受到了“未來已來”。實際上,在無人機、無人駕駛等產業在武漢落地應用之前,這個城市早就以“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詮釋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在光通信及網絡領域,武漢建有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和國內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擁有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臺。擁有華為武研所、光迅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集聚了姜德生院士等大批光通信領域專家教授。

在激光領域,武漢擁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等國家、省級創新臺。擁有華工激光、銳科光纖激光等一批龍頭企業,集聚了一批激光領域專家教授。

在集成電路領域,武漢擁有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和省級創新臺。擁有華為海思、烽火通信、長江存儲、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一批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集聚了劉勝院士等大批集成電路領域專家教授。

在新型顯示領域,武漢獲批新型顯示器件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擁有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京東方、武漢大學等一批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集聚了一批新型顯示領域專家教授。

在智能終端領域,武漢擁有湖北省小米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武漢高德微機電與傳感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臺和研發機構。擁有聯想武漢基地、富士康、海康威視、小米、華中科技大學等一批重點企業和高校院所,集聚了尤政院士等一批電子器件領域專家教授。

可以發現,正是從“光芯屏端網”等支柱產業聚集的科技創新資源、人才資源,讓武漢得以在“創新”的道路上保持動力,繼續發展無人機、無人駕駛車等未來產業。

相關未來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武漢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如2022年以來,普宙科技與東湖高新區深度合作,共同建設低空共享無人機應用示范區,打造了空天地一體化智慧城市項目。在高新區范圍內,將共部署無人機186架、自動機庫128套,總規劃航線超2000條,這將成為國內首個全區范圍全覆蓋、百余架無人機全自動巡飛的低空經濟創新實踐。這種模式解決了大量以往不易解決的城市管理難題,大大提高了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和效率。

從頂層設計上,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明確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成為全球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中國脊梁,形成“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創新增長極等,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的建設目標。

常雷表示,武漢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優勢明顯,尤其在低空經濟領域,年來,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北斗等優勢產業取得突破發展,形成了良好的低空經濟產業基礎,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創企業,帶動了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

“作為一家扎根武漢本土的高新技術企業,我們真切感受到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創新熱土上,科創氛圍愈發濃厚,科創企業正蓬勃發展。”常雷說。

大膽松綁賦權 體制機制改革助力核心技術加速攻關

今年以來,武漢市科創相關的頂層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制定出臺《2024年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工作安排》《關于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武漢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漢市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

從宏觀聚焦到微觀,湖北九峰山實驗室是一個非常好的體制機制改革的樣本。該實驗室于2021年2月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掛牌成立,2023年3月投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實驗室不再只是閉門搞研究,而是面向全社會開放,企業可以直接向實驗室提出科研需求,資源、信息、人員自由流動。把實驗室的大門打開,充分展示了武漢在科創方面的魄力。

以九峰山實驗室為代表的湖北實驗室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管理,大膽松綁賦權,實行市場化管理。通過競爭機制引進全球人才,以目標為導向高效配置創新資源。不僅如此,實驗室還打開大門,主動和產業界建立聯系,研發需求大量涌入,多項重大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量產。

湖北實驗室是一個新型的研發機構,不定級別,不設編制,是市場化的實驗室。實驗室人員聘用,包括日常管理、自主課題的設置,都由實驗室自主完成。

在這樣的科創氛圍下,九峰山實驗室也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攻關,如今年4月,九峰山實驗室展出了成功下線的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

據了解,薄膜鈮酸鋰由于出色的能在濾波器、光通信、量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均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鈮酸鋰材料脆大,大尺寸鈮酸鋰晶圓制備工藝困難,鈮酸鋰微納加工制備工藝也一直被視為挑戰。目前,業界對薄膜鈮酸鋰的研發還主要集中在3寸、4寸、6寸晶圓的制備及片上微納加工工藝上。

九峰山實驗室工藝中心基于8寸薄膜鈮酸鋰晶圓,開發與之匹配的光刻、微納干法刻蝕及薄膜金屬工藝,成功研發出首款8寸硅光薄膜鈮酸鋰晶圓,為高能光通信應用場景提供了工藝解決方案。

九峰山實驗室工藝技術專家張潔瓊博士曾在海外知名半導體企業工作過,選擇回國加入九峰山實驗室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實驗室無論從基礎設施的投入、團隊的建設,科研機制的建設等方面來看,確實是能夠做事的地方。”“實驗室給了年輕科研工作者很大的自由度,大家的目標比較一致,解決一些產業的共問題時集思廣益,能非常快地迸發一些創新和有效的解決方案。”

新京報記者發現,九峰山實驗室是武漢市在夯實創新創業土壤,加速“產學研”結合的一個良好示范。據了解,武漢市將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建設一批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新型中試臺(中試指產品正式投產前的技術試驗,一般中試產線會建在工廠里),努力打通科技成果邁出實驗室的“最初一公里”和走進大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九峰山實驗室負責人表示,以極大的魄力突破傳統體制機制的約束,實驗室不屬于實驗室自己的團隊,而是屬于整個科研體系,包括產學研整個構架。這樣就可以高效完成從創意創新到產品之間的轉化過程。

武大、華中科大等高校聚集 人才資源優勢明顯

另外,武漢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一大優勢,就是豐富的人才儲備,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聚集,每年都能輸出大量科研人才。

10月15日,武漢光谷發布新聞:武漢太紫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T150 A光刻膠產品,已通過半導體工藝量產驗證,實現配方全自主設計,有望開創國內半導體光刻制造新局面。太紫微公司成立于今年5月,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團隊創立。

在談到該產品的攻關過程時,太紫薇品宣負責人表示,光刻膠里面有十幾種原材料的,把這些原材料搭配起來就是一個個配方,我們在實驗室中不斷進行配方調整,最終從原材料端到產品端均實現了自研,能夠適應下游客戶的要求。

太紫微品宣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從公司成立到產品完成用了四到五個月的時間,但實質上,產品的成功依托于研發團隊在化學領域多年的深耕。在此之前,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團隊立足于關鍵光刻膠底層技術研發,已在電子化學品領域深耕了二十余載。

“我認為武漢最大的優勢是高校比較集中,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在化學、材料科學、機械工程等方面都提供了優質的人才,這些人才都可以‘就地利用’,所以武漢能夠把半導體產業慢慢發展壯大。”太紫微品宣負責人說。

這些高校培養的優秀人才也有不少選擇留在武漢。如入選“漢漾”青年人才,曾獲得2021全國腫瘤學術大會中青年醫師英文優秀論文競賽一等獎、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浦飛飛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作為江蘇南通人,他從2007年高考考入湖北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開始,已在武漢求學、工作17年。

“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業發展留人。”從不慣到慣,浦飛飛開始享受在武漢的生活。在他看來,武漢每天不一樣。城市建設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重視人才,尊重人才,“隨著中部崛起,留在武漢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在武漢單位牽頭完成的通用項目共獲得19項國家科技獎,在全國城市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獲獎數量和含金量均為歷史最高。

除了以上三所大學外,武漢還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校。這些學校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有著卓越的表現和突出的貢獻,為武漢這座城市增添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武漢擁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它們不僅為武漢的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形成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同時也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了有效整合區域內各產業資源,今年,武漢市先后組建低空經濟研究院,成立低空經濟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著手推動全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常雷說。

年來,武漢市堅持聚焦項目集聚人才、改革激勵人才、環境涵養人才,大力吸引、集聚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優勢,積極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有力促進科教人才向科技創新人才的轉化。

對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武漢市有關部門告訴新京報記者,將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支配權。結合我市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實行項目經費“負面清單+包干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支配權。制定專項政策措施,推進科技人才成果高效能轉化。支持湖北工業大學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試行“先使用后付費”模式。

實際上,正是在已經形成規模的高新產業、頂層設計的科創政策、聚集的高端人才的共同作用下,武漢才能夠呈現出科技創新的“底色”。根據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武漢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位列全球第13、全國第5。

根據10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2024》,年來武漢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穩步的提升,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得分達到了206分,較上年增加13分,提高了13.7%。

可以預見,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科創氛圍里,武漢必將持續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出更堅實的一步。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