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伴去景山、北海公園,回家路過鼓樓,發現有許多人圍著鼓樓拍照。老北京人對這里不陌生,鼓樓的再度火熱,也引起了我的一段回憶。
鼓樓坐落在北京中軸線的北端,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齊政樓。據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政區城市卷》記載,元代,“城內商業區主要有三處,積水潭北岸斜街至鼓樓、鐘樓一帶,為全市最繁華的商業區”;明代,“全城商業區的分布,內城仍在鼓樓和西四牌樓附近。”
緊鄰鼓樓南側的地安門外大街,從鼓樓建成后就一直就非常繁盛。據《燕都叢考》記載:“地安門外大街最為駢闐。北至鼓樓,凡二里余,每日中為市,攘往熙來,無物不有。”
地安門外大街北起鼓樓東大街、鼓樓西大街交匯處,南止地安門東大街、地安門西大街交匯處,全長775米。這條街以后門橋為界,北段,元代稱十字街,明代稱鼓樓下大街,清代稱鼓樓大街。1928年稱鼓樓前大街;南段,清代稱地安門大街。1949年南北兩段合并,統稱地安門大街。1955年改稱地安門外大街。
此街地處北京南北中軸線上,除了鐘鼓樓,還有眾多文物古跡。著名的有萬寧橋,始建于元代,俗稱海子橋、后門橋。還有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據《宸垣識略》載:“唐貞觀中創址,元至元六年(1269年)重修,明萬歷間改增碧瓦重閣……乾隆間重修,門及后閣改用黃瓦。后有關帝殿、玉皇閣、斗母閣,皆御制匾聯。后水亭可望北湖。”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鼓樓、鐘樓正式對外開放。大家爭先恐后來登高眺望。鼓樓有69級石梯,鐘樓有75級石梯,臺階很陡,您要是沒點體力還真不行。
一般,登鼓樓的人多,那里視野更加開闊,能看到景山萬春亭、地安門外大街、什剎海、鐘樓,還能看擊鼓表演。不過,登鐘樓也值,可以看到重達63噸的永樂大銅鐘。
站在鼓樓上面,人仿佛在天上,能看到人間煙火,有一種脫離塵世的感覺。雪后登鼓樓,這種感覺就更加的強烈。此時,腳下的北京城變成了另外一個世界,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在白雪的裝扮下,肌理更清晰、景色更加迷人。
這條街南端的重要建筑則是地安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我媽隨家人來北平,家住景山附近。有一次路過地安門時,帶她逛街的關媽(傭人,本身是旗人)開玩笑說,再過兩年你13歲,如果是旗人,過去就得送到這里進宮參加選秀。不過,你是漢人,除非你父親是大官,人長得特別漂亮才有資格。當年,老媽聽得云里霧里。
我一位同學的姥姥家,當年就在地安門外大街路東的胡同里,同學的媽媽從小就生活在這一帶。老太太今年86歲。她說:“我對地安門太熟悉不過了,小時候,夏天經常在地安門(城門洞)里乘涼,門上掛個匾額,就寫著后門兩個字。地安門東大街和地安門西大街,1949年之前叫東黃城根和西黃城根。”
1955年地安門被拆。1958年后,地安門外大街31號(路西),以當時的百貨公司第三門市部、第二商場為主,將宏豐百貨店、源豐百貨店、永通誠布店、恒達布店等合并,改建為地安門百貨商場。
地安門外大街3號(鼓樓西南角)是馬凱餐廳,它是一家富有湖南特色的風味餐廳,門臉不寬,進深較大。聽我媽說,我爸去德勝門外上班,需要在鼓樓前換乘5路公共汽車,每月開支那天,他會進馬凱餐廳點一個肉菜、來一瓶啤酒解饞。
小時候,每年的夏天,這條大街是去什剎海游泳的必經之路。從北新橋坐107路無軌電車,經過交道口東大街、鼓樓東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西大街,到北海后門下車。印象最深刻的是,無軌電車經過后門橋時,由于上坡、下坡產生重力作用,車上的人會突然感覺“忽悠”一下。我每次坐車快到橋時就期待這種特殊的感受,過了橋還意猶未盡。
大街兩側店鋪鱗次櫛比,路東還有地安門副食商場。它于1982年重建,當時的營業面積就達到1000平方米,內設16個商品部,商品琳瑯滿目。這條街上還有望海樓飯莊、北京友誼時裝廠、西城區廠橋醫院門診部、地安門郵局、地安門藥店等。
我老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地安門郵局,每日早晨6點,她騎車出門,5分鐘后就到工作崗位了。分揀完信件,處理完工作后就可以回家,照顧她半身不遂的父親。吃過午飯后再來單位分揀,直到送信的郵遞員回來下班。她每天在這條大街上往返兩次,一干就是十五年。
我們也見證了這條街的變遷。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為了城市建設,鼓樓腳下地安門外大街北口,東西各拆了一片平房,其中,包括馬凱餐廳及隔壁的扒雞店。我記得,扒雞店的櫥窗上一直掛著兩只扒雞。每次坐公交車路過時總能看到有人排隊購買,心想什么時候我也買一只扒雞嘗嘗,可惜這個愿望無法實現了。不過馬凱餐廳于去年重新營業了。前些年,鼓樓東邊建起了時間博物館,西邊至今為空地,實在有點可惜。
2003年后,人們生活有了新的變化,更喜歡在自然環境優美的室外公共空間聚集交流,于是什剎海周邊誕生了酒吧街,大約半年時間,先后新開了上百家酒吧。同期,煙袋斜街進行整治。區政府沒有大包大攬,只負責市政設施建設,沿街店面業主負責裝修,小店門臉各有千秋,每天吸引大量游客穿梭在其中。
2004年底,我在南鑼鼓巷調研時,街上只有不過10多家酒吧、商店、餐館,幾年之后,酒吧、餐館如雨后春筍開遍了整條大街。這一幕幕恍如昨日。
隨后幾年,全市開展了文保單位騰退及環境整治工作,火神廟、廣福觀得以重見天日;斷流了半個世紀的玉河重現生機;地安門雁翅樓部分也得以復建。這條街的歷史底蘊得以恢復。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登鼓樓,可以沿室外木護欄及環樓走廊四面觀看。兩年前,室外的安全防護欄加高了不說,僅南面對游客開放,其他三面均不對外開放。
想起有一年去法國巴黎,為拍攝香榭麗舍大街,我專門購票登上凱旋門。拍照之余,意外發現為保障游客參觀安全而設置的防護欄高度控制適中、設計簡潔,既起到防護作用,又不遮擋視線,這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近年,隨著全市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工作的深入,地安門商場實施了降層,因地鐵工程臨時拆除的商業設施,也擬采取“織補”方法進行復建,地安門外大街恢復昔日的神韻指日可待。
北京的春天已經來了,我和老伴做好了地安門外大街一日游的計劃:一早先在鼓樓旁吃包子、炒肝,然后穿煙袋斜街,到銀錠橋觀山。之后沿什剎海前海散步,到后門橋,進火神廟,出來后去重張的地安門百貨商場逛逛。
中午,在馬凱餐廳吃飯、稍事歇息。下午3點陽光正好,適合拍照,登上鼓樓俯瞰北京城,下來后到后門橋,沿玉河走走,進帽兒胡同去南鑼鼓巷用晚餐。
老伴聽后點點頭,曾經是郵遞員的她對這一片了如指掌,甚至可以精確到胡同門牌號。她才是我的老師。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