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自習室為年輕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成為一些人遠離家的自由地、逃避壓力的新場所,不少人在這里“表演式學習”。
近年來,不少城市出現一種新的公共學習空間——付費自習室。這種自習室的用戶大多是專門準備“考公”“考編”“考研”的年輕人。付費自習室雖然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成為一些人遠離家的自由地、一個逃避壓力的新場所,不少年輕人在這里“表演性學習”。
付費自習室下沉到縣域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付費自習室行業發展現狀與消費趨勢調查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付費自習室用戶規模達755萬人,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千萬人。同時,付費自習室正開始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在市縣級城市增長趨勢明顯,用戶大部分都是備考的青年人。
一般而言,付費自習室大部分由居民樓的住房改造而成,每個用戶有一個占地不足一平方米的書桌隔間,配備臺燈、插座、儲物柜等設備,劃分靜音區與朗讀區,以向用戶“出租座位”的模式運營,一般有單人座位、雙人座位和聯排座位3種,可以按小時、天數、包月或包年為座位付費。很多自習室的空余位置都不多,地理位置與學習條件較好的一些自習室甚至“一座難求”。
山西省太原市“拾光自習室”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一共100多個座位,目前辦理長期座位的用戶就有幾十名,現在每天到店人次已經遠超座位數,有時候1個座位1天能換3個人。”“我們自習室暑假剛開業,縣城里很多剛畢業或畢業一兩年還沒工作的年輕人,在這里備考。”呂梁市方山縣某付費自習室的工作人員說。
付費自習室的價格,對于沒有經濟來源的青年而言并不便宜。例如,在太原市的6家自習室中,一個座位包月的價格均在500元左右,是不少待業青年每月一半的生活費。
“在家學不進去,在圖書館不能出聲背書,每天占座也很不方便,找個離家近的自習室最有利于學習。”2022年畢業,正備戰考公的小曹說,“家里不缺我這一兩年上班賺錢,很鼓勵我在自習室全脫產備考。”
2023年大專畢業的小趙先去北京當了一年羽毛球教練,今年7月辭職回家考公。“我是山西人,還是想留在老家發展。自習室的費用是用我工作攢下的錢付的,在這里能定下心來,花點錢能倒逼我學習。”小趙說。
是否為追求“人在書桌”的儀式感?
雖然付費自習室為備考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有不少人在自習室認真學習并成功“上岸”,但對一些人而言,他們把這里當作逃避家人管控的“網吧”,更多是在“表演式學習”。
有一些備考青年追求一種“人在書桌”的儀式感。“我的實際有效學習時間很少。早上八點半來自習室,先給水杯灌點水,把電腦、平板和手機用支架支起來,把喜歡的人偶擺在書桌上,坐下來玩一會兒,才開始學習;學個十來二十分鐘,十點多了,打開手機挑選中午要吃的外賣,半個小時過去了,再學十來二十分鐘,吃飯,休息,下午又這樣循環往復。”小曹說。
山西省大同市的小達于2022年本科畢業,一直在付費自習室備戰考研。“已經考了3次,每天兩點一線,跟社會開始脫節,有時候懷疑自己是不是生活在一個真實世界。”小達說,他與父母的溝通交流也僅限于學習與找工作,自習室給他提供了一個逃避現實的環境。“這兒很多跟我一樣的人,我看他們在玩,自己也安心玩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全職考試青年中不乏一些名牌大學生,因幾次考試受挫而有了“能混幾年是幾年”的心態。某雙一流大學畢業生小李考研失敗后在自習室全職備考,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我覺得我的人生好像從來沒有輕松過,這段空窗期可能是難得的輕松時光。”小李坦言,他現在已經進入了欺騙家長、欺騙自己的狀態,“他們可能覺得我每天在自習室學習很辛苦,但我基本沒怎么學習。”
告別“表演式學習”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表演式學習”現象反映了當前一些待業青年存在的焦慮與迷茫,他們試圖通過營造一種“我正在努力”的表象來減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副教授丁劍表示,“表演式學習”是典型的心理防御機制的表現,它反映了待業青年內心的焦慮與負罪感。“這些年輕人并非真正投入學習,而是試圖通過維持某種外在的儀式感或形象來緩解內在的焦慮感。”
專家認為,盡管這種“表演性學習”在短期內可以為年輕人提供暫時的心理安慰,但長此以往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對此,丁劍等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首先應進行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青年人可以通過每日反思和記錄學習進度的方式,真實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避免在無效的“表演式學習”中浪費時間。
保持適度社交和增強情感支持是對抗孤獨、焦慮的良方。自習室雖然是備考的好環境,但長期處于孤立狀態會加劇心理問題。青年們應積極尋求與家人、朋友以及專業心理咨詢師的交流,通過情感支持緩解備考壓力,同時保持適度的社交,避免脫離現實。
另外,青年們應設立可行的、階段性的目標,而非給自己施加過高的壓力,可沉下心來思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并付諸行動。山西白求恩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醫師任燕提出,無論在哪里學習,這些年輕人都應規律作息,保持運動,學習情緒和壓力管理。
■ 王怡靜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