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波重拳,不少網友和從業者紛紛叫好。而拉長視野可以發現,今年以來,針對微短劇的治理舉措逐步完善,一場深度變革已經開啟。6月1日,微短劇管理新規定正式實施生效,劃定30萬元和100萬元兩個投資額界限,由國家廣電總局、省級廣電部門、網絡視聽平臺實行“分類分層審核”,所有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這一“最嚴短劇新規”設立了清晰標準,明確了責任主體,倒逼微短劇行業從“野蠻生長”格局逐步轉型到“有序發展”格局。這一過程中,紅果短劇等平臺積極響應,一手強化內容審核,一手扶持精品內容。政策與市場的緊密配合,重塑了微短劇的發展邏輯,告別“野蠻生長”“低俗化”,走向規范化、精品化,正成為從業者的共識。
客觀地說,這場深度轉型會為微短劇行業帶來一定陣痛。作為網友們的“解壓神器”“電子榨菜”,微短劇能夠火爆出圈,主打的就是“短、平、快、爽”。15秒一次反轉,30秒一個沖突,3分鐘演盡愛恨情仇,這樣的劇情設置讓觀眾們如嗑瓜子一樣停不下來。而這種沉溺也為微短劇帶來了可觀的流量收益。究其本質,就是在利用人性弱點、迎合低級趣味。這一招縱然可以在短期內賺得盆滿缽滿,但顯然不可持續。一來,大多數人還是有自控力的,“狗血”劇情幫助觀眾偶爾放松,但如果制作方就在低俗賽道上蒙眼狂飆,只會讓觀眾感覺反胃;二來,所謂文以載道,作為文藝作品的微短劇如果大肆宣揚拜金主義、不勞而獲、以暴制暴等價值觀,豈不成了“電子毒品”?這個意義上,微短劇的轉型勢在必行,強監管可能會讓一些追求短期逐利的資金退出微短劇行業,但會吸引更多長線資本進入,為行業發展換來更大的空間。
“看微短劇的人,比點外賣的人還多。”《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超過網絡外賣、網絡文學和網約車用戶數量,快速躍居數字生活榜單前列。今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預計2027年超1000億元。可見,在網絡化、快節奏的今天,微短劇的蓬勃發展有其歷史必然性,而且很有可能成為文化消費領域的一大增長點。引導微短劇走上正途,走得更遠,顯然還需要更多努力。一大關鍵,就是相關部門與相關部門的相向而行。一方面強化審核、精細治理,壓縮低劣劇的生存空間;一方面加大扶持、給足空間,鼓勵優質劇的拔苗生長。比如,央視、國圖、紅果等聯手打造的《重回永樂大典》,聚焦古籍修復和文物保護,就入選了“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四批推薦劇目。讓這樣聯動多一些,相信會有更多優質微短劇涌現出來。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