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11日,遼寧省黨政代表團赴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學習考察,6月19日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東北三省一區交流合作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近日,圍繞“深化東北三省一區交流合作,推動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主題,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邀請部分專家發表了觀點和看法。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認為,我國東北三省一區地緣山水相連、資源稟賦相似、人文歷史相近、經濟聯系緊密,新時代新征程深化東北三省一區交流合作,推動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于各自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避免同質競爭,形成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整體合力,更有利于推動落實東北擔負的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戰略定位,更好地服務和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要把維護國家“五大安全”與東北全面振興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產業分工與協同創新、公共服務一體化、統一大市場建設、以及邊境區域開放治理等重點領域,梳理并細化交流合作事項清單,按照合作需求的輕重緩急,科學謀劃有序推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抓緊共商共建東北陸海新通道。隨著海參崴內貿港口的開放,需要盡快研究遼寧沿海港口與吉林新出海口的功能分工與合作,形成東北港口群布局優化和陸海聯動效應,為東北高水平開放創造更好的條件;二是加強新能源汽車等風口行業、紡織服裝和電子組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分工合作。推動長春、沈陽、哈爾濱等傳統燃油汽車基地轉型升級,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車整車和動力電池等零部件生產,發揮跨境勞動力成本優勢,積極吸引和承接南方紡織服裝、電子組裝企業及加工貿易產業的有序轉移;三是依托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個中心城市及其與周邊形成的都市圈,開展醫療、教育、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合作,促進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合作共享;四是推動三省一區聯合研究,共同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東北振興財稅優惠政策,比如“兩個15%”的稅收政策(企業所得稅和高端人才個人所得稅按15%稅率征收),以提升東北地區引資引智的吸引力;五是建立由三省一市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究的新型東北振興智庫,以形成高質量的東北振興研究成果和具有全局性意義的政策訴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周紹杰認為,2020年以來,隨著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提出,東北地區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構建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是塑造東北地區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必要條件,從而提升東北地區的內生動力以及提升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水平。
2003年,中央提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開啟了東北振興的序幕。長期以來,東北各地區缺乏頂層協調是制約東北振興的重要因素。東北地區在推進一體化方面,既無共識,也無行動。區域一體化水平低也制約了東北地區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發育。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相對落后和人口流失顯示了內生發展動力不足。東北地區迫切需要構建發展新機制以實現全面振興的新突破。推進東北地區一體化是必然選擇。
關于推進區域發展一體化,長三角地區做出了榜樣。2003年,浙江省委主要領導率團訪問滬蘇兩地,以行動凝聚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頂層共識,開啟了“長三角元年”。20年來,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領導通過定期會議工作機制打破行政邊界,不斷創新與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的合作機制,創造了有為政府推進有效市場建設以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范例,塑造了長三角地區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
推進東北地區一體化是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戰略舉措。今年5月,遼寧省黨政代表團赴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學習考察,為東北地區推進一體化發展創造了契機。東北地區應當以此為契機,凝聚一體化發展的頂層共識,建立三省一區主要領導定期會議工作機制,構建頂層設計和頂層推動機制,這也是東北地區謀劃落實“五大安全”戰略的制度保障。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琛偉認為,新形勢下,東北三省一區進一步深化合作意義非常重大。近日,遼寧省制定出臺《工作方案》,這是東北地區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有效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動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東北地區在功能定位、區位特點、要素稟賦、經濟結構、環境特征、歷史背景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城市間既有相互關聯性,又有各自比較優勢,具有相對獨立性;既要相互合作,又存在利益沖突和利益摩擦。東北區域非常有必要在“五大安全”、產業分工、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營、人才科技、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等領域,建立完善的區域合作機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利益矛盾問題,推動東北地區協同發展、共贏發展。下一階段,區域合作的重點就是要深入落實好《工作方案》,推動東北三省一區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同擔重任、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共同打造區域合作的升級版。由此,在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上,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建立統一的政策協調機制。梳理各城市現有地方性政策法規,在內外稅收統一的大背景下,減少各城市在稅收等優惠政策方面的差異,協調招商引資政策,避免因過度優惠政策而導致的市場不公平競爭。建立政策制定過程的地區間協調機制,一個城市制定政策時,必須征求相關范圍內的其它城市意見,防止對其他城市造成政策沖擊。
第二,建立跨區域利益共享分配機制。主要目的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問題,主要形式是探索建立符合市場規則的利益共享機制,例如,在項目投資建設中,可以考慮實施產權分稅制,誰投資誰受益,企業注冊地和投資地均有權分配一定的地方稅,切實解決地方政府對于企業對外投資設置的障礙。再如,在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相關城市可以根據本區域基礎設施的比例確定本地分擔的建設成本。在城市間利益協調的相關環節,都可以比照此例,設計利益分享機制。
第三,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在區域合作中,資源可能會向區域中心城市聚集,其它區域可能會受“虹吸效應”影響,逐步淪為發展邊緣區。部分城市也可能在合作中面臨環境、資源等方面利益受損的風險。當出現以犧牲局部利益為代價來增大整體利益的情況時,應該堅持受益方對受損方的利益補償原則,對于通過市場機制條件仍然不能形成補償的損失,應該通過地方政府間的協議提供各種形式的利益補償機制,規避因此帶來的合作破產風險,縮小區域內部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例如,建立跨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實現生態共建、環境共保、污染同治。
第四,建立本地政府部門間、地區間信息共享機制。主要解決區域內各方信息不對稱問題,利于各方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加強協調配合。例如,很多地方行政許可系統與市場主體信用系統、市場監管體系缺乏統一的平臺,各部門之間信息不能共享和聯動,不利于事中事后監管。再如,稅務部門信息顯示一些企業已違法,但工商部門信息顯示卻仍是優秀企業。地區間信息共享更是遠未實現。
第五,建立企業在不同區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爭端調解、解決機制。逐步形成統一的投訴、調解、仲裁機制,形成以市場主體為核心的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打破市場壁壘的監督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葉振宇認為,東北三省一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連,開展區域交流合作具有較好的基礎和重要的意義。當前,東北全面振興正處于攻堅克難、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東北三省一區需要加強走動、擴大共識、相向發力,發揮各自互補優勢,避免地區間惡性競爭,共同做大高質量發展的“蛋糕”。
為此,東北三省一區可借鑒先進經驗,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進展。主要包括:一是共同爭取得到中央強有力的支持,以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平臺為牽引,在基礎設施高水平互聯互通、產業鏈創新鏈融通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等領域率先實現突破。二是共同開發生態資源,把生態旅游、優質農產品和綠色電力打造成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發展的“小三樣”。三是共同營造“大改革、大開放”氛圍,找準體制機制的關鍵點位抓改革,構筑對接國際高標準的關鍵平臺謀開放,改變外界對東北的刻板印象,塑造區域發展新形象新氣象。四是共同探索一體化新機制,在產業協作、優質公共服務共享、環境污染協同治理、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等領域要制定實施方案和合作清單,力推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能通盡通,把區域一體化發展轉變為全面振興發展的強勁動力。五是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東北篇章。
遼寧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喬軍認為,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冶金新材料、石化及精細化工、醫藥制造、食品制造以及國防工業等重要產業基地,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工業互聯網技術不斷突破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推動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融合發展,應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建設,以工業互聯網為依托,加速推動東北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
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快構建,已延伸至45個國民經濟大類,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工業互聯網包含了網絡、平臺、數據、安全四大體系,它既是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基礎設施,也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應用模式,同時也是引領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產業,將重塑企業形態、供應鏈和產業鏈,更是實現新一輪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加快推進東北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戰略途徑和重要舉措。
東北地區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是加快推進東北地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能力;二是加快拓展東北地區融合創新應用,加強工業互聯網在裝備、能源、電子、冶金、石化、礦業等行業融合創新;三是加快壯大東北地區創新發展動能,推動建設一批跨地區、跨行業重大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四是加快完善東北地區產業生態布局,增強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能力;五是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疊加效應,使之成為帶動區域融合發展的新引擎和動力源。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和紐帶,集中力量打造東北產業鏈的長板,形成更有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具有東北地區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推動東北地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愛麗認為,近日,遼寧省委審議通過了《工作方案》,提出了持續深化東北三省一區交流合作的七大重點任務,并將維護國家“五大安全”列為重點任務之首,彰顯了加快推進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攜手推動新時代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政治擔當。其中,深化國家糧食安全的合作意義重大。
2022年,東北三省一區的糧食產量占全國26.55%,超過1/4。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地的中國東北平原,承載著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要使命。攜手共同打造“東北糧食安全特區”,強化東北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穩固的必由之路。一是優化糧食生產區域布局,攜手推進東北平原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引導產業合理布局,集聚發展,協調加工企業向東北糧食主產區布局產能,鞏固提升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強化糧食生產科技合作,攜手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扎實推進“墾地合作”,充分發揮北大荒集團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引領示范作用;三是強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攜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夯實糧食生產產能基礎。四是建立抓糧種糧利益補償機制,攜手爭取加大國家對東北糧食主產區轉移支付力度,處理好糧食安全與地方增收、農民增收的關系,加快完善糧食主產區產糧大縣、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通過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健全玉米大豆稻谷生產者補貼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切實有效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和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丁曉燕認為,在黨中央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二十年之際,推動東北三省一區高質量協同發展,既是打造東北振興新引擎的當務之舉,也是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區域發展新動能的長遠之計。
東北振興,關乎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一直以來,在一系列國家政策支持下,東北地區有效整合資源,調整經濟結構,振興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和積極成效。新時期,面對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歷史重任,需要更多地注入共享、協作與創新體制與機制要素,深化三省一區交流合作,推動一體化高質量協同發展。
東北三省一區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和廣泛的合作空間,在能源、化工、裝備制造、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要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協同發展探索新路徑,圍繞加強產業配套,協同做好“延鏈、補鏈、強鏈”,延伸拉長產業鏈,做好“點對點”合作。要在深化項目資本融合取得新突破,共同謀劃建設一批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產業項目,并依托重大項目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能力。攜手建設一批新興產業聚集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要強化制度改革創新集成,共同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趙球、張超、閆莉|編輯:中國日報遼寧記者 吳勇)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