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日本的經濟和股市吸引全球投資者目光。日本是否將走出通縮陷阱?通脹和工資上漲是否可持續?日本央行如何調整其寬松政策?
野村證券日本首席經濟學家森田京平博士 在 第十五屆野村中國投資年會 中分享了對日本經濟的精彩分析和展望:
??上半年日本復蘇的太快,將有兩個因素會減緩日本的增長。一個是美國的衰退帶來的出口放緩。另一個是公共投資的下降。BOJ將延長貨幣寬松期,至少到明年年底才會退出YCC,至2025年以后結束負利率政策。
??日本陷入通縮長達30年之久,一是因為日本的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二是因為政策沒有快速調整。日本今年真正實現了工資的增長。
??日本經濟結構調整中,看好護理、教育和IT產業。
?? 輸入通脹壓力減輕和經常賬戶盈余,使得政府不會干預目前日元。
BOJ還將延續寬松
日本經濟將持續復蘇至2025年,其中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的實際GDP會分別增長2.1%、0.5%和0.9%。今年日本發生不少改變,不僅從周期性的角度來看,還要從長期的結構來看。
先從經濟前景來看,今年下半年與上半年不同,經濟的持續增長方面會遇到些阻力。與日本的潛在增長相比,上半年日本復蘇的太快,將有兩個因素會減緩日本的增長。一個是中國增長放緩以及美國的衰退。另一個是公共投資的下降。從而來帶出口放緩和投資下降,預計日本經濟很有可能會于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暫時陷入低迷狀態。
與此同時,通脹也在放緩。到目前為止,日本的通貨膨脹率遠高于3%。但到明年年底,通脹將下降到1到1.5% 之間。通脹回落主要由食品價格回落和日元升值主導。
因此,日本央行(BOJ)還將面臨GDP增長放緩和通脹放緩的挑戰。
目前為止,BOJ一直試圖維持已有的寬松政策。而由于以上的兩個周期性發展因素,BOJ將延長貨幣寬松期。
我們認為在確定2024年“春斗”工資將持續上漲經濟將持續復蘇的趨勢后,BOJ至少到2024年四季度才會退出收益率曲線控制(YCC),至2025年以后結束負利率政策。
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增強
另一個是結構性問題,即老齡化和衰退。在30年的老齡化和人口下降的背景下,日本只有在今年真正實現了工資的增長。
為什么日本花了這么長時間才實現工資增長?這是因為日本的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例如,日本公司很難解雇人。雖然解雇人是大家都想避免的事情。但這也導致了勞動力市場缺乏流動性,以及工資上漲乏力。現在日本已經開始有了更高的工資增長。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換工作,不僅是兼職,還有全職工作。換工作增加了勞動力的流動性。當勞動力市場變得更加靈活,企業改變商業模式的速度也會加快。
因此,根據日本的歷史,我們得到一個教訓就是增加勞動力的流動性調整,以適應經濟和人口變化。而另一個教訓是政策的快速調整。實際上,由于日本當時降息速度較慢,日本花了很長時間才完全擺脫通縮。
目前,日本終于接近擺脫通縮陷阱。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加將提高公司業務的調整速度。日本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將繼續改善。家庭繼續把錢存放在銀行就沒有意義。因此,家庭會逐漸的將資金從銀行轉移到股市。
YCC的范圍不會擴大
我認為BOJ引入的十年期國債1%的范圍區間中,我們要知道1%不是目標,而是央行買入國債的上限或天花板。BOJ的目標還是在0.5%到-0.5%之間的范圍。因此日本的長期利率沒有達到1%。
我認為BOJ對當前的長期利率感到滿意,即徘徊在當前0.6%或接近0.7%這樣的水平。因此預計YCC的區間不會有進一步的調整或變化。
要到2024年YCC或者2025年負利率政策發生變化之際,長期利率可能會有所走高,到達0.9或0.95%,即非常接近1%的水平。
日本經濟結構調整中,護理、教育和IT產業仍具動力。
目前為止,我認為有三個領域可以在產業層面找到增長動能的。一是護理服務。人口老齡化將增加對護理服務的更多需求。護理行業的放松管制,將出現進一步增長的動力。
二是教育,私立教育。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人口下降時,人們認為教育將是一個萎縮的行業,因為孩子的數量在下降。但實際上,孩子數量發生了變化,在教育上的支出也發生了變化。教育支出如今更像是投資,而不僅僅是消費。因此,在義務教育下降的情況下,教育支出一直在增加。因此,私立教育行業是未來另一個增長領域。
第三顯然是與it相關的行業。經濟數字化是未來增長的源泉,這與人口結構也有關。隨著勞動力和勞動人口的減少。為了確保生產能力,日本公司現在正在投資和生產更節省勞動力的行業。相關行業也將是未來增長的動力。
日元當前貶值不會誘發干預
日元兌美元已經達到去年干預的位置。但今年,我認為這個水平不會誘發干預。部分原因是今年日本的輸入通脹壓力已經不存在。而且與去年不同,日本的經常賬戶已進入盈余。所以,我們不認為政府會干預目前日元。
日本央行的目標是可持續且穩定的實現通貨膨脹,目前的日元水平實際上有助于實現這個目標。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