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適合什么體育項目?”“每周孩子需要多少次體育活動?”“每次體育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強度?”近年來,隨著體教融合的不斷深化,體育和教育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兒童青少年的體育活動,增強身體素質。但在鼓勵孩子們“動起來”的過程中,“孩子究竟應該怎么動”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編制的“兒童青少年科學健身20條”(以下簡稱“20條”)正式發布,首次為兒童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提供科學健身指導類的綱領性文件。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發展指導處副處長陳石表示,“20條”的作用不僅是要幫助孩子們動起來,更要科學、有效、安全地動起來。
一份全面、可操作的健身指南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華預防醫學會脊柱疾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等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兒童青少年近視高發且呈現低齡化趨勢,超重肥胖形勢嚴峻,脊柱健康問題日益顯現,心理健康問題頻發。
“這些問題都和運動不足有直接的關系。”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原所長、教授馬軍表示,青少年時期的健康習慣養成是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礎,“例如,從小到大幾乎沒人教過我們怎么去正確地‘蹲’,但錯誤的蹲姿就可能給我們老年階段膝關節損傷埋下隱患”。因此,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掌握正確的運動姿勢、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將受益終身。
“與2020年相比,雖然孩子們的身體形態有所改善,但在體能方面卻出現了下滑,跑得更慢、跳得更近、力量更小、耐力更差,各類身體素質問題不容忽視。”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副司長姜慶國表示,為強化青少年健身的安全性、科學性和規范性,“20條”編制團隊邀請體育、教育、衛生健康等行業專家深度參與,緊緊抓住“安全性”“科學性”“權威性”“實用性”“普及性”這五項原則進行編制,內容涵蓋青少年近視防控、科學減脂、體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學健身5大方面。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袁虹表示,“20條”不僅聚焦當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所面臨的問題與不足,還突出身體素質提升,在兒童青少年運動健身方面精確定位、精準發力,重點圍繞健身方式、運動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等提出指南性、精簡、凝練的內容。
例如,身體素質主要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韌、平衡及靈敏素質等方面,是維持健康、提升運動能力的基礎,也是體育考試關注的關鍵內容,“20條”對于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給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運動建議:如,耐力練習以有氧運動為主,穿插適量的無氧練習,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鐘;力量練習應注重全身各部位肌肉均衡發展,逐漸增加訓練負荷,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左右;速度練習可以讓兒童青少年學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身體各部位進行快速、準確的動作,建議每周進行2-3次,每次20-30分鐘等。
此外,針對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心理健康、睡眠不足等問題,“20條”編制了針對性強的指導建議。袁虹介紹,睡眠問題很容易被忽視,因此,在“20條”中著重強調了高質量睡眠對于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的重要意義,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參加規律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建議睡前進行適量的拉伸和放松活動,如溫和的瑜伽體式,有助于緩解一天的疲勞,“需要注意的是,睡前2-3小時內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身體過于興奮影響睡眠”。
值得注意的是,“20條”專門對兒童青少年運動風險篩查列出了指導性條目。
“運動風險篩查是保障運動安全的重要環節,但大眾對運動風險篩查的認識還較為片面,甚至存在誤區,對兒童青少年運動風險篩查的重視程度尤為不足。”袁虹強調,兒童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其生理和心理尚未發育成熟,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發育也不健全,無論是肌肉力量還是骨骼強度方面都相對脆弱,抗擊打和防御能力相對較差,加之好奇心、求勝欲、冒險欲強,可能在體育鍛煉時急于求成,使身體超負荷,從而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
對此,“20條”從健康狀況評估、運動能力評價、疲勞狀態以及心理狀態評估、特殊風險因素篩查等4個方面提出了兒童青少年運動風險篩查的指導性建議,力圖盡早發現潛在的健康隱患,降低與運動相關的傷害和損傷風險,保障兒童青少年在運動中收獲更多健康。
落實“科學”需要家校社聯動
“‘20條’瞄準了當前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煉出了重點注意事項,極具針對性。”教育部義務教育監測中心體育健康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佑發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無論校內、校外,“20條”都為引導兒童青少年培養主動健康意識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學校體育層面,“20條”中關于運動強度、運動前熱身、運動后拉伸等內容,對體育老師的課堂教學“作出提醒”,“比如,有的學校為了保障運動安全,不敢上強度,孩子們上一節體育課下來不出汗、不氣喘,就很難達到應有的鍛煉效果”。甚至,因中小學階段未形成運動前熱身和運動后拉伸的意識,很多學生進入高校依然缺乏基礎的健身知識。他建議,學??梢猿浞掷?ldquo;20條”發布的契機開展各類體育競賽活動,注重健身過程而非健身結果,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在山東省日照市新營小學的校園里,跳繩、踢毽子、籃球、足球、健美操、武術操等20余項體育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該校體育教師唐國峰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20條”對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指導,“運動不是動起來就行,還要有科學的依據參照,今后我會更關注學生的心率等情況,更科學地把握好每堂課的強度,同時,適當增加趣味性的內容,引導他們更加喜歡體育,科學健身,有助于終身體育的形成”。
實際上,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保障下,目前,我國中小學生校內鍛煉情況較好,但校外體育鍛煉明顯不足,李佑發透露,“全國僅不足三成的孩子能達到每天一小時的校外體育鍛煉”。而“20條”將對學生在家庭、社區、俱樂部等場景的運動健身提供科學指導和依據,促進“校內校外各一個小時鍛煉”真正落實。
在上海體育大學教授劉陽看來,“20條”真正落地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協同。“兒童青少年的主體環境在學校,要重視體教融合,推動體育、教育、衛生等多部門的協同合作。要對學校進行科普,首先讓校長理解科學運動的重要性,通過校長轉變觀念。”此外,家庭推廣方面要積極利用家校結合的部分,“例如,利用校園開放日或家長會等機會進行‘20條’的普及推廣,讓更多家長重視學生科學運動的具體方法,從而帶動家庭養成科學鍛煉氣氛”。
劉陽表示,也要探索更多兒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和內容產品,利用海報、漫畫、明星、動畫等形式進行多途徑推廣。“科普是一個科學研究進行成果轉化的過程,要利用多種多樣的科普形式讓更多兒童青少年接觸到實用又有指導性的健身方法。”
光有理論指導還不夠。山東體育學院國家足球學院國家籃球學院副院長杜韜表示,“20條”讓孩子們的健身活動更加精準、量化,為家長和社會各界提供了基礎概念,確保后續健身活動科學開展,但想讓“20條”更好地影響兒童青少年,還需培養一批專業的青少年體育指導員,推動隊伍職業化,“期待這個指導性文件能夠進一步細化,繼續對不同年齡段和能力水平的青少年制定適合的健身項目和標準。在今后的高校人才培養中,‘20條’就可以作為參考標準,幫助對口專業的學生更好地投入青少年體育工作中”。
“我是一名體操運動員,深知盲目地進行訓練容易受傷。”體操世界冠軍肖若騰認為,科學的健身計劃講究循序漸進與合理的強度安排,希望更多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在“20條”和老師、專家的指導下,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得到強健的體魄,“希望像我一樣的運動員能更多地進入學校,用我們的專業技能和競技體育精神,讓‘20條’更加深入人心,既為廣大兒童青少年打好健身基礎,也能促進各個體育項目的人才儲備”。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