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上千志愿者整理回憶錄為老人留住“獨家記憶”
近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介紹,該校學生王文浩在2022年創辦了一個大學生志愿者團隊,3年來組織校內外志愿者上千人,為各地老人整理人生回憶錄。
老人有“被記錄”的需要
目前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讀大四的王文浩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之所以想要創辦一個為老人整理回憶錄的志愿者團隊,源自于他自身的經歷。
“我小時候,爺爺奶奶經常會給我講一些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我很喜歡聽。有時我怕記不住,就會拿紙筆記錄下來,鄰居家老人來串門時,看到我在記錄爺爺奶奶講的故事,說很羨慕。這讓我發現,很多老人其實都有‘被記錄’的需要。”王文浩表示,進一步溝通后,他發現很多老人都有想要在世界上留存下一些東西,以免被后人遺忘的想法。
為了順應老人的需求,王文浩在2022年和同學一起創辦“康樂憶享”志愿者團隊。開始時團隊只有14名成員,隨著工作不斷開展,如今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已達上千人,累計服務32873人次,整理的回憶文字超過430萬字。
他表示,為了撰寫回憶錄,志愿者們會專門找老人當面訪談。由于一些老人不善言談,有的志愿者需要先后拜訪老人兩三次才能完成訪談。在訪談時,志愿者們會先和老人拉家常,或者幫老人打掃衛生,建立起熟絡的關系,然后再進一步聽老人講述。回憶錄撰寫完成后,團隊會將內容整理成冊,送給老人留念。
從老人口中了解紅旗渠精神
除了個人回憶錄,還有很多志愿者會關注、收集參與過國家歷史大事件的老人故事。
2023年7月,志愿者團隊曾到河南安陽林州市訪問了37名參與過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志愿者牛航宇告訴北青報記者,他是林州當地的村民,村里曾有很多人參與過紅旗渠的建設,但不少老人先后離世,到現在只剩3名老人健在。“我想著要趕快去記錄這些老人當年建設紅旗渠的經歷,把他們的記憶變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紅旗渠精神。”
“老人們給我講述了他們的經歷,為了建設紅旗渠,他們搬石頭、打樁子。還有老人說他們當年為了節省物資,沒有在河面上搭橋,只是搭上兩根繩子,蹚水過河。”牛航宇說,這樣的故事,讓他進一步了解到了紅旗渠建設者的艱苦奮斗精神。
同樣參與了紅旗渠建設者訪談的志愿者李林霞說,她前后花了半個多月,訪問了五六戶人家。其中一位曾參與建設的董奶奶回憶說,當年紅旗渠的建設者中有不少年輕女孩,人們將這些女孩稱為“鐵姑娘”。
董奶奶講述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很瘦小的女孩,當年和董奶奶一起參與建渠。有一次女孩負責在斜坡上用推車推土,因為推車太重,車開始往下滑。但女孩不愿松手,死死拽著車把手,在周圍人的勸阻下,女孩才松開了手。“只聽‘轟隆’一聲,車子墜落下去摔壞了。”
董奶奶向李林霞解釋說,那時候物資匱乏,工具不多,推車算是大物件,女孩不愿松手,就是因為大家都很珍惜物資。“董奶奶回憶起這些事情的時候,眼泛淚花,這讓我更加感受到了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李林霞說。
“志愿者讓我的一生得以記錄”
志愿者馬佳雪回憶說,和老兵程爺爺訪談的經歷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程爺爺說,他曾在1965年隨部隊到云南西雙版納工作。作為北方人,他對當地的氣候和飲食都不太習慣。但在訪談時,老人會給馬佳雪講述種種“苦中作樂”的故事。
馬佳雪從程爺爺處得知,當年運輸困難,一日三餐都是吃米飯。“程爺爺吃不習慣,后來有一公斤白面被送到軍營,戰士們見到面粉都歡呼雀躍,用竹筒做搟面杖,把一公斤白面做成了面條。程爺爺這才吃到了久違的面條。”馬佳雪回憶說,程爺爺提到這些故事時眉飛色舞,越說越激動。“程爺爺的人生經歷很豐富,我也從他身上了解到了‘樂觀堅韌’的精神。”最終,志愿者們為程爺爺撰寫的回憶錄多達十幾萬字,有180頁。
對于年輕人為老人們撰寫回憶錄的志愿活動,不少老人們都非常感激。11月8日,程爺爺向北青報記者表示,“志愿者們花費了很多精力來整理文字,讓我的一生得以記錄,我很感謝這些年輕人。”
創新
嘗試用AI給老故事配插畫
王文浩介紹說,除了為老人撰寫回憶錄,志愿者們還會去養老院照顧老人,陪老人去醫院取藥,幫老人拿快遞,用各種方式為老人盡一份力。老人們也會用種種方式向志愿者們表達感謝之情。
王文浩表示,未來他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志愿者們也在嘗試用AI為老人的故事創作插畫,通過科技惠及更多老人。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