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喜歡做大漆,希望大漆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人。有一個成語叫‘如膠似漆’,形容漆和膠一樣有很強的黏合作用。而我,同樣被漆的魅力緊緊吸引,被它牢牢黏住了。”來自江蘇常州的清華大學漆藝方向在讀博士張耿亮深情地說道。
八千年底蘊
被漆的東方氣質所驚艷
漆,是一種從漆樹上采集而來的天然液體涂料。作為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中國傳統漆工藝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八千多年前。憑借耐腐、耐磨、耐酸、耐熱、隔水、抗菌等卓越性能,漆在眾多工藝材料中獨樹一幟、備受青睞。
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張耿亮接觸到了漆這種材料。
“當時我還在讀大二,在學校的漆工作室中,老師帶來了一只漆碗,讓我們了解何為漆器。我用手摸了一下,便立即被它吸引住了。我還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么溫潤有質感的材料。它的魅力源自其本身的材質,細膩至極。”始于初識時的驚艷,自那之后,張耿亮便一頭扎進了大漆世界。
張耿亮在做古瓷器修復
漆不僅能用于漆器和漆畫等方面的創作,還在古瓷器的修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被漆吸引住后,我就在課間和周末,跟著老師做一些古瓷器的修復工作。”這項工藝雖不復雜,但要具備極高的耐心和細心。讓張耿亮樂此不疲的是,通過大漆可以將破碎的瓷片按照其原始形態粘合復原,這一過程賦予了那些歷史碎片新的生命。這是漆的魅力。
彼時,張耿亮學的是產品設計,還沒有全身心地投入漆藝上。但從那時起,他便開始嘗試創作一些脫胎漆立體作品。“脫胎立體作品沒有時間的沉淀很容易變形,所以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細琢,靜下心來慢慢做。”三年后,他創作的漆立體作品《樂—山》入選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這是張耿亮首次將個人對生活的感悟融入藝術創作,并通過漆這種材料加以表達的作品。自那之后,他對漆藝更加投入了。
張耿亮創作的漆立體作品《樂一山》
進清華學大漆
發現漆工藝更多可能性
2020年,張耿亮考上了天津美術學院壁畫專業研究生,主攻漆壁畫。當時,他的創作主要集中在漆畫方面。
“創作一幅漆畫,多則一兩年,少則一兩個月。”張耿亮介紹,漆畫就是在木板上拿漆這個材料繪畫。從木板到一張漆畫板,要經歷裱布、刮灰、刷漆、打磨等多道工序,為的就是讓漆畫板更加穩定,可以近乎永久保持。漆畫板做成后才開始繪畫。
張耿亮在制作漆畫板
在張耿亮眼中,漆畫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說它古老,是因為大漆的使用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說它年輕,是因為漆畫相對國畫、油畫而言,獨立成畫種不過幾十年。張耿亮介紹道,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喬十光先生將中國傳統的漆藝技法與現代繪畫結合起來,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首次將漆畫教學納入高等美術學院,自此,漆畫成為一個獨立畫種。
張耿亮漆畫作品《初生》
張耿亮漆畫作品《尊》
張耿亮漆畫作品《劃沙》
“漆能夠附著于各種材質的表面,具有極強的兼容性。其實,漆畫和漆立體也只是漆工藝的一部分,漆這個材料可以更多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這才是對漆工藝最好的保護與傳承。”為了進一步鉆研漆藝,2023年張耿亮考進了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漆藝專業在讀博士。
生漆精加工技術落后、生漆原材料以及高品質漆比較難以獲得、天然漆在生活中應用面窄、工藝成本高、部分漆工藝失傳……當前,中國漆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
張耿亮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擔任本科生助教
張耿亮正在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傳統漆器工藝提升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融合藝術與科學,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失傳漆紗工藝復原、漆工藝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生漆精加工技術和裝備、大漆噴涂生產線等方面,對于延伸漆產業鏈、拓展天然漆材料當代應用、推動中國漆藝及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突破意義。“我希望自己能夠探索發現漆這種材料更多的可能性。”張耿亮滿懷信心地表示。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